贵州省历史地震和地震区划讨论
覃子建
(贵州省地震局,贵州贵阳 550001)
【摘要】 本文以贵州历史地震为基础,提出了贵州历史地震和地震区划的新认识,讨论了地震区划在城市建设中的意义,分析了地震与滑坡、岩崩等地质灾害的关联性。
【关键词】地震区划;历史地震 ;地质灾害;贵州地震
中图分类号:U442.5+5 文献标识码:A 文章编号:l009—914X(20l1)36—0436—02
地震区划是在地震活动区域内的一种划分,我国分为地震区、亚区和带三级。地震区划是根据地震活动、活动地质构造和地球物理标志等条件进行划分。地震区划既是地震烈度区划的基础资料,又是研究地震活动各项规律的基础。地震区划对于研究地震成因、地震预报和防震减灾都具有重要的价值。已经发生的地震是地震区划的重要依据之一。贵州在这方面调查研究比较薄弱,本文根据自己长期从事贵州地震调查研究资料,对贵州地震区划、历史地震等提出一些看法。
1、贵州历史地震和地震区划现状
贵州地震工作空白很多,欠账很多,出现的错误也不少。贵州历史地震资料不仅研究很浅,而且出现了一些错漏。在1971年、1977年和1983年出版的中国地震目录中,贵州有16次左右历史地震。经过全国各省、区、市查阅《地方志》后,出版了《中国历史地震资料汇编》,各省、区、市亦相应的出版了本地的历史地震资料汇编,形成了1988年版的《中国地震简目》。在《中国地震简目》中,各省区市均增加了历史地震目录,最少的都有10次左右,最多的达30余次, 贵州不但没有增加,反而由16次减少到11次。在《中国地震简目》中,
对历史地震认识的不同,地震区划图也不同。根据1988年《中国地震简目》,国家编制了第三代《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》。在第三代区划图上,贵州仅望谟县列为Ⅶ度区,其余县市均是Ⅶ度以下区。在第三代区划图上,将罗甸划为Ⅵ度区,而望谟仍是Ⅶ度区,这与实际不符。1988年后的全国地震目录,将
事实上,贵州并非“地震安全岛”。1986年成立了由省科委管辖的省地震群测群防管理办公室后,覃子建等对贵州历史地震进行了再次研究,1991年出版了《贵州历史地震资料汇编》,对贵州省历史地震进行了增补、恢复和地震要素的变更。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贵州共有破坏性地震33次,该文登载在江苏省地震局主办的《地震学刊》1992年第1期44—62页上[4]。同时在1992年的《中国地震年鉴》中371—373页上也有登载。1998年《中国科学技术文库》(天文学·地球科学)转载在320—321页上。覃子建等调查研究后提出, 1526年晴隆、1819年贵定、1875年罗甸及1948年威宁的4次地震震级都在6级以上。1875年罗甸地震震级最大,为6.5级,日本把该地震震级定为8.2级,并认为是贵州地区最大的地震。笔者认为,
2、贵州地震区划的认识
根据历史地震、现今地震和贵州地质活动构造考虑,把贵州分为三大断块[7],在北西向的垭都—紫云(延伸罗甸)深大断裂以西为黔西断块,垭都—紫云(延伸罗甸)深大断裂至北东向松桃—独山深大断裂之间为黔中断块,松桃—独山深大断裂以东为黔东断块,结合三个断块内的地质活动构造,地球应力场和重力场等综合考虑,笔者对贵州境内的地震活动的地区进行了初步分区:六盘水—罗甸地震带或六盘水—罗甸中强地震兼有强震地震带(简称黔西地震带或黔西中强地带兼有强震地震带),该带就是黔西地块范围,它的东面有云南东川—篙明地震带,最大地震为8级,与南北向展布的小江深大断裂有关联,北有四川马边—云南昭通地震带,最大地震为7.1级,与马边—彝良隐伏深大断裂有关。笔者认为马边—彝良隐伏深大断裂可能与垭都—紫云深大断裂相连。三个地震带在地貌上大部分属于乌蒙山地区,地质构造相互穿插。在黔西地震带上,贵州境内发生破坏性地震22次,最大为1875年罗甸的6.5级地震,省际交界地震更为频繁。黔西地震带在地质构造上有类似“棋盘式”的地质构造,构造节点多,构造端点也多,因此地震活动是贵州最强的地区。是满足条件的名符其实的地震带。
黔北—黔南地震亚带或黔北—黔南中强地震亚带(简称黔中地震亚带或黔中中强地震亚带),黔中地震亚带发生破坏性地震11次,1819年的贵定6.0级地震为该带的最大地震,金沙1930年发生5.75级地震,省际交接地震也有,该带以北东向的地质构造为主,南北向构造次之[8]。
黔东目前不构成地震带,只有零星地震活动分布,1879年黎平发生5.0级地震,1626年湖南会同发生5.0级地震,1695和1806广西融水分别发生5.5和4.75级地震。
中国地震局(原国家地震局)在1978年编绘的《中国地震区代分布图》,全国有10个地震区,23个地震亚区和30个地震带的三级划分,如广西区有灵山地震带,最大地震为6.75级,湖南有常德地震带,最大地震为6.75级,仅有贵州是全国地震区带的唯一空白省,这对全国性的地震区划是不利的。贵州是以中强地震为主兼有强震活动的地区,现今贵州地震活动水平比湖南、广西等省、区的地震活动水平强度要大,频繁要多。2006年4月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(必修)《地理》119页中提到:“我国川、滇、黔接壤地带,形成了以地震、滑坡、泥石流为主的灾害系统,这是因为该地带现代地壳活动强烈,地震频发,震级高。”
3、地震区划在城市建设中的意义
城市建设,建筑物要做到“小震不坏、中震可修、大震不倒”的要求,这就需要地震区划作为依据。
在现代化城市建设中,根据贵州省城市体系规划,从现在至2020年,全省有36座城市,具有山区组团式拓展,点状式集中的城镇化特色。城市体系按5级发展,贵阳为特大城市,遵义、安顺和六盘水为大城市。还有中等城市7个,县级城市25个,城镇近700个。贵阳市和包括遵义市在内的其他8个区域性中心城市,应是我省防震减灾的重点,省会城市贵阳已列为全国的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城市。
现代化的城市建设,向上在天天的长高,向下在延伸,向地面在扩张。形成人口集中,建筑物密度大,物资财富高度集中等特点。以贵阳市为例,现有
在地震活动方面,贵阳有历史记载9次。1601年,贵阳和惠水均有地震记载,震级可定为4.75级,为破坏性地震。1955,1979和1992年贵阳地区都发生过强有感地震,震级在3.5-4.9之间。笔者在考察1992年地震时了解到,这3次有感地震影响面积广,花溪,惠水、龙里、贵定和贵阳大部分地区均有感,也有一定的破坏性,有农房土房开裂,局部有房墙倾斜,甚至倒塌,地震烈度达Ⅵ度强。更重要的是1601年历史记载地震和现今地震活动一致,笔者初步认为这些地震活动与贵阳——惠水断裂有关。
从地震角度考虑,大城市要有抗御6级左右地震的能力。以贵阳为中心的黔中城市群和黔中经济区,可见贵阳在全省的防震减灾中的地位举足轻重。贵州山区的城镇化不像平原地区的城镇化,同时我省有是大面积的岩溶区,因此,具有山区灾害、地质灾害和岩溶灾害特点,还要考虑地表的巨大载荷、构造蠕动、岩溶活动等所发生的所谓“慢地震”和人工地震。贵阳已有Ⅶ度设防的首例,笔者建议应提高贵阳设防标准,由现有的Ⅵ度提高到Ⅶ度设防,重点建筑物按Ⅷ度设防的建议。
4.地震区划与贵州地震活动的特点
贵州地震活动除了一般地震特点外,还有两个显著特点与地震区划有着密切联系
4.1 有感地震烈度偏高,可达到破坏性地震的最低烈度
贵州3.0—4.4级有感地震较多,个别2.0级以上微震都可以达到破坏性地震最低烈度Ⅵ度,这样的有感地震约占有感地震三分之一左右。
例如
4.2、贵州的新老地震活动与地质灾害的关联性
各种地质灾害(包括地震)既具有各自形成、发展、致灾的规律,各灾害之间以及它们与其他因素之间又有一定的关联性。认识这种相互关系,对于地震区划和防灾减灾有重大意义。
例如,关岭、镇宁和贞丰不仅有多次历史地震发生,还有现今地震活动。
地震与滑坡、岩溶、泥石流关系密切的主要原因是地震时,山体被震松,如果山体中活动断裂发育,岩石破碎、风化严重,就构成了潜在滑移因素,在加上干湿季分明,暴雨集中时,诱发泥石流、滑坡、崩塌灾害。
【参考文献】
[1] 杨令文,胡正锽,等.贵州地震史资料汇编[J].贵州师范大学学报,1992,10(2):58-81.
[2] 陈仁发,杨廉法.1875年桂西黔南地震考[J]..华南地震,1987,7(1):39-47 .
[3]罗远模,张晓东,徐祥,等.
[4] 覃子建,吴淑才,等.贵州省4.75级以上历史地震补遗[J].地震学刊,1992,45(1):44-62.
[5] 覃子建,吴淑才,等.1875年黔南地震的初步分析[J].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,1993,11(2):42-55.
[6] 贵州省志·科学技术志[M],1245-1256.
[7] 覃子建,罗远模,王继安,等.贵州地震活动图像及烈度区划[J]. 贵州地质,1994,11(4):334-347.
[8] 覃子建,罗远模,王继安,等.贵州的地震及最新的地震烈度区划[J].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,1995,13(3):59-72.